近年来,乌审旗苏力德苏木坚持将“围炉夜话”活动作为传党音、话治理、谋振兴的有效载体,紧扣服务办好“两件大事”,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常态化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工作,在讲清“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算好“惠民账”、办好“愁难事”上下功夫求实效,团结带领苏木党员群众全心全意感党恩、矢志不渝听党话、坚定不移跟党走,真正把工作做到老百姓心坎上,用一场场接地气、冒热气的“围炉夜话”,架起干群之间的连心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共建和美乡村。
“围炉夜话”传党音 理论成果润民心
“围炉夜话”活动开展以来,苏力德苏木充分利用夜晚群众茶余饭后的闲暇时光,以党员中心户为阵地,以“围炉夜话”活动为载体,常态化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活动,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
活动中,宣讲员抛弃照本宣科,注重交流互动,不断加强宣讲内容的针对性,分类分层次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变“固定讲台”为“流动课堂”,深入田间地头、农家炕头、村落院坝,坚持以坐一坐、聊聊天的方式开展宣讲。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党章党规党纪以及“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等内容,结合实际谈体会、悟思想、讲实践,讲出内心真情实感,实现与群众需求的同频共振,调动大家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
“‘围炉夜话’是上传下达的重要渠道,如何让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乐于听,这是摆在苏木党员干部面前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它并不真的就是字面上要围‘炉’,围炉只是从前议事的一种形式,现在,新时代的围炉也有新的内涵:党员干部用‘土味’的语言,与群众一起团团坐、面对面、膝促膝,围坐一起,平等交流,突出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只有这样,才能让彼此关系更紧密、交流更畅通、服务更精细。”苏力德苏木党委委员、组织委员满都娜说道。
“围炉夜话”活动用接地气、有温度、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模式,让党的创新理论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切实增强了党员干部的理论武装意识和群众的思想引领能力,激发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增强了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提升了参与感、成就感、幸福感。2024年,苏力德苏木总计开展“围炉夜话”活动58次,登门送学120余人次。
“围炉夜话”察民情 基层治理解民忧
“冬春季节天气寒冷,大家一定要把‘暖心煤’发到农牧民手上;嘎查主干道坑多,不好走,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要加强道路维修;要帮助嘎查困难家庭解决助学贷款的问题……”翻开苏木党员干部手中的笔记本,从生产生活到困难帮扶、从家庭收入到乡风文明、从乡村面貌到人居环境,列出的问题清单详细记录了群众的心声。
“没想到,我吐槽的几句‘牢骚话’解决了我们的出行问题,走了多年的烂泥路,以后再也不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了。”陶利嘎查脱贫户查干格日乐自豪地说道。
苏力德苏木党员干部聚焦精准解决群众所盼、所求、所想,认真总结归纳农牧民群众的意见与诉求,建立精准服务清单,2024年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共计100余条。同时,从传统的会场、课堂“跳”出来,深入嘎查村(社区),以求实、务实的行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搭起了苏木干部群众的连心桥,打通了为民办事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把共治共享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问题清单”变成了群众“幸福账单”。2024年全年梳理问题清单38条、解决28条,切实做到了把民生实事推进到实处,惠及苏木广大农牧民群众。
“围炉夜话”谋发展 乡村振兴惠民生
几张椅子、几碗砖茶、几盘炸果子,嘎查村两委班子成员、支部党员、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像朋友家人一样,围坐在党员中心户家中,就当前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共商共议,讲述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交流彼此的心声和感受。
“我觉得嘎查要想实现发展,不能光村干部干呀,还要调动我们村民的积极性。”
“我们的集体经济今年收入不错,但是我们还要在提高质量上再下功夫。”
在“围炉夜话”中,一道道发展难题,提出了解决措施;一条条治理建议,达成一致意见,越来越多的群体通过“围炉夜话”平台成为促进苏力德苏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建言者、实践者、推动者,为苏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源源不断提供党员群众的智慧和方案。“围炉夜话”将为民办实事常态化,真正将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倾听了群众呼声,解决了群众诉求,回应了群众期盼,接受了群众监督,在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促进和谐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现在的苏力德苏木,无论是在改善人居环境,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上,还是在发展产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围炉夜话”不仅加强了党员群众的深入交流和沟通,还把“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贯穿到了实际工作中,如今已经成为苏力德苏木促进党群关系、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平台。下一步,苏力德苏木将持续让“围炉夜话”成为疏通民生难点、提升乡村治理成效、推进乡村振兴的一大载体,让乡村治理更有温度,大家齐心协力,打造“共建共管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进一步筑牢乡村振兴根基,让农牧民体会乡村振兴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