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们嘎查的集体经济收入是24万元,今年,预计能突破100万元!这多亏了和水泉子村、城川镇的敦达图嘎查共同‘飞地’建设的储煤棚项目。”谈到今年的集体经济收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上海庙镇芒哈图嘎查党支部书记乌日根达来信心满满。
据悉,上海庙镇芒哈图嘎查属于干旱硬梁区,绝大部分地区是禁止开发区,基础设施薄弱,集体经济发展一直是老大难问题。今年以来,为破解发展难题,在包联单位党组织的牵线搭桥下,芒哈图嘎查党支部立足于“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必经之路的区位优势,联合另外2个嘎查村党组织,以党建为纽带,以嘎查村资金参股、国企土地入股的方式将该项目建设在位于内蒙古上海庙鄂西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物流园区内,这不仅是鄂托克前旗首个跨镇域的嘎查村之间的双向奔赴,更是鄂托克前旗党建引领下发展“飞地经济”模式迭代升级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鄂托克前旗立足资源禀赋、大胆改革创新,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集体经济“飞地”抱团发展新模式,打破地域限制,进行跨村联动、跨镇联合、组团发展,让沉睡散落的资源焕发勃勃生机,为集体经济的发展飞出潜力板、飞出一片新天地。
村村“飞地”联建1.0
在探索“飞地经济”模式前期,鄂托克前旗摸着石头过河开展“两地互飞”先行先试之路,由嘎查村党组织领办的合作社全面摸清村级闲置资源,精准分析集体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缺口,嘎查村党支部之间以党建为纽带沟通联系、互通信息,找准合作的切入点、发展的互补点,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嘎查村党组织将资金和项目优先放到集体经济发展较为薄弱的嘎查村,实现“飞出地”和“飞入地”的牵手拥抱,形成强村帮弱村、先富带后富的发展格局。
以敖勒召其镇三段地村、洪山塘村为例,三段地村属于城乡结合部,经济实力雄厚但土地资源紧张,洪山塘村属于移民搬迁村,经济实力较弱但闲置土地资源较多,2021年,在两个村子党组织的推动下抱团发展,由洪山塘村流转闲置土地资源20多亩,三段地村投资350万元共同“飞地”建设食用菌园区,大力发展食用菌深加工及农畜产品仓储物流产业,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近50余万元。
多村“飞地”共建2.0
在强村带弱村取得明显成效后,鄂托克前旗启动“飞地经济”晋位升级工程,以打造农村牧区“振兴标兵”党建联合体为抓手,以组织联建推动嘎查村之间“多地互飞”,鼓励引导更多的嘎查村进行跨村合作、多村共建、抱团发展,不断拓宽“飞地经济”合作范围,让发展“飞地经济”的嘎查村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2022年,巴郎庙村党支部注册成立以劳务服务为主营业务的巴郎庙弘业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先后联合周边7个嘎查村和社区党组织,组建敖勒召其镇劳务服务产业化联合体,与包联单位旗公用事业服务中心党组织结对共建承接劳务服务,不仅有效解决周边嘎查村闲置劳动力,而且实现资源多村共用、产业多村共建、收益多村共享,成为鄂托克前旗“飞地经济”升级版的典型代表。
跨镇“飞地”统建3.0
随着“飞地经济”模式的不断迭代升级,同一个镇域内村与村之间的集体经济收入差距越来越小。但是,镇与镇之间受限于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因素,差距反而越来越大。
为此,鄂托克前旗聚焦十届旗委提出的打造“区域合作示范区”奋斗目标,各镇党委统筹联动,以镇投公司为纽带,在“飞地经济”村村联建1.0版本、多村共建2.0版本的基础上,大胆突破镇域限制,着力打造“飞地经济”跨镇统建3.0版本,实现镇域之间资源要素、产业链条的贯通,形成镇域合作共建、利益共享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以上海庙镇标准化储煤棚项目为例,该项目共同出资的3个嘎查村中,芒哈图嘎查和水泉子村属于上海庙镇,敦达图嘎查属于城川镇,在两地镇党委、国有企业党组织、包联单位党组织的共同促动下于国有企业物流园内“飞地”建设,项目建成后预计为集体经济年增收200万元,不仅实现了从镇域内的“村村联建”飞地抱团发展模式到跨镇域的“借地生金”模式的转型升级,更推动各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有效促进镇与镇之间的协同发展。
如今,党建引领下的“飞地经济”这一发展模式俨然成为鄂托克前旗解决土地资源瓶颈制约矛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推动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式。自推广党建引领下的“飞地经济”模式后,鄂托克前旗嘎查村集体经济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嘎查村的“腰包”越来越鼓。
2021年以来,全旗集体经济项目经营性收入从873.65万元增长至2207.93万元,增长152.72%,平均收入从12.85万元增长至32.47万元,集体经济发展呈现更可持续、更有活力的发展态势。